close

噶瑪karma,是梵文的音,意思是“業”,從造業方面來說有分身、口、意三個部分,從果上面來說,有善業、惡業、無記業三種。從時間方面來說,有造作行為前的動機我們稱做“思業”,以及由思業而發動的身、語等行為叫做“思己業”。

比如說:我現在透過很多表情在說話,這個說話的當下就是在造作語業,而手勢就是在造作身業。因此,善業、惡業都取決於自己。
假如我的念頭是清淨的、尊敬的、慈愛他人的話,即會成為善業。假如動機是我慢的、嫉妒的、對他人帶着惡念的話,即會成為惡業。因此,所謂的業,並非只是前世所造作的,而是每一個當下都在造作。

當談到業的時候,有些人會感到有一些疑問,雖然佛教里沒有談到有一個造物主,但是會說一切都是依靠業而產生,這種說法不就跟有一個造物主的觀點一樣嗎?

這兩者是不一樣的,因為當我們談到一個造物主的話,是由他所控制,我們是完全沒有自主權的。但是我們說到業的時候,並不完全都受到業的控制,我們還是能夠改變它,始終我們是有能力改變業力的某些部分的,所以造物主和業的觀點是不同的。

因此業力是能夠改變的。舉個例子來說,就好像我們出國時,首先到了機場,買了機票,這時我們還能決定到底要不要上飛機。然後check in了…一直走進去,登上樓梯,在這之前我們也還能決定要不要飛。甚至上了飛機,坐到位子上,在門還沒關上之前,我們也都還有能力決定要不要出來。但如果門關上了,飛機起飛了,那就飛了。總之,業力能否改變是取決於我們,而不是業力本身。

尤其這個時代,思想的力量變的更大,所以業力會成熟地更快;現在想現在就成熟。例如一個歌星演唱的時候,若是具備了善心、喜樂心的話,他能在一剎那間讓上千萬的觀眾,變成是他的朋友一般,這是很不可思議的,陌生人在剎那間就變成熟人了。

隨時我們都在造業。所謂的一生,不是說幾年是一生,也不是說幾天是一生,可以說每一分鐘就是一生,而當下所做的每件事,就是一生的大事。所以我們要很謹慎,如果認為只是小事而輕忽的話,會讓我們一生都不快樂的。

 

摘自大寶法王教授《四共加行》課程
2016-11-11 噶瑪噶舉中國論壇分享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ucioFan 的頭像
    LucioFan

    當我們相遇

    LucioF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