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/1/9堪欽慈誠羅珠『迎向光明』講座次日
今日是帶領實修禪定的第三節課,主題是『自他相換』。
藏傳佛教修習菩提心主要有二大系統:
1.阿底峽尊者傳下來的:知母、念恩、報恩的修法。這個修法,能夠起到菩提心未生令生起的作用。
2.寂天菩薩傳下來的:自他平等、自他相換、自輕他重的修法。這個修法,能夠令菩提心以生起者不退失並繼續增長的作用。今天講的是寂天菩薩傳下來的『自他相換』的理論及具體的修法。
自他相換的修法有三個:
(一)、通過思考修自他相換
(二)、通過呼吸修自他相換
(三)、通過詞句修自他相換
(一)、通過思考修自他相換
為什麼要修自他相換?
1.無始以來,我們因為自私的關係,永遠把自己的事當作頭等大事,而未曾關心過其他的生命;結果流轉輪迴吃盡苦頭,到最後都是兩手空空的走,甚至因為造罪而墮落三惡趣,受無量痛苦。而諸佛菩薩,從未曾為自己著想,永遠把眾生的事當作頭等大事,結果他們脫離輪轉痛苦,獲得究竟安樂。
所以,我們今天修自他相換,也就設身處替為他人著想、換位思考,意思是一樣的,但深度卻相差甚遠。現在,我們學習自他相換,試著多為他人著想,放下自己。雖然開頭難,但總有一天我們能夠做到:完全放下自己,把他人的事當作頭等大事。
回顧過去,我們一直為自己著想,結果什麼也得不到,反而因此造罪墮落三惡趣。所以,現在我們要做個反轉,學習逐漸不愛自己而愛他人、愛所有眾生。最後會發現,越是不為自己,越是能夠獲得。這是第一個理由。
2.若是慈悲心修得很純熟,此時則不需要任何理由,完全可以修自他相換。因為已經生起強大的慈悲心,所以自然而然願意把自己的幸福快樂給予他人,同時勇於承擔他人的不幸、痛苦。但若是慈悲心的強度不夠,還是需要透過不斷地串習、訓練。
具體修法:
自他相換的對境,最好是自己的父母,若是因為特殊狀況觀想不起來,那就可以以自己的兒女為對象,若是沒有兒女就選擇自己身邊最親近、最喜愛的人為對象。因為這樣我們比較容易對他們修起自他相換,能夠做到了,再進一步對一般的陌生人,然後再進一步對自己不喜歡的人,最後願意對所有的眾生。
具體修持的時候,思維母親生病或生活中遇到挫折,若是實在想不出來,就觀想母親正在承受痛苦。思維好了,接下來發自內心地發願:願我的母親能夠遠離痛苦,以什麼方式遠離呢?我希望他的衰老病痛轉移到我的身上,我來代替我的母親承受這些痛苦。希望以我的代受,能夠令我的母親遠離痛苦。此時,會面臨的難題就是,如果是感冒腹瀉這些小的病痛,我們應該沒問題樂意代受;但若是衰老、重大疾病,我們就會猶豫,一開始一定會排拒,但沒關係,只要反覆鍛鍊,最後一定會心甘情願代受。這就是悲心。然後,再把我們的健康、快樂,所有最美好的東西全部送給母親,通過我的給予,母親獲得了一切,而身體健康、心情愉悅。這就是慈心。逐步訓練,從最親的人開始,最後到所有眾生。這樣的修習,哪怕只有五分鐘,功德也超過以自私心所做的善事。以上是座上修。
平時,日常生活中,遇到自己幸福開心時,不要浪費一定要把握,立即想到把自己的幸福快樂送給此時此刻天下缺乏幸福的所有眾生,令他們獲得幸福快樂。這個就叫做生活中的修行。這就叫做幸福轉為道用。
然後,遇到任何一個痛苦違緣,哪怕是針灸時針扎下來的一點痛苦,此時都要發願,願以我這個痛苦代替天下所有眾生更嚴重的痛苦災難!雖然痛苦是所有人都不歡迎的東西,但若我們把它用在適當的地方,它能發揮非常好的作用。因為我們自己經歷了痛苦,所以能夠了解其他人的痛苦,所以才能夠發願以自己的痛苦替代他人的痛苦。這就叫做痛苦轉為道用。如此一來,則不論痛苦、快樂都能夠作為我們修行的助緣。
(二)、通過呼吸修自他相換
思維如前,具體修法:
就是觀想母親痛苦的因和痛苦的果都變成一股黑色的氣體,並隨著空氣被排出體外;這時再觀想,當自己吸氣時,這股黑色的氣體就隨著吸入的空氣進入自己的體內,觀想黑色氣體融入自身,是指觀想黑色氣體從自己的鼻孔進入身體,並完全融入住在心臟裡的我執。其實我執是不可能住在心臟裡的,之所以這樣觀想,是為了故意破壞我執的緣故。如此一來,母親就因此而遠離了一切痛苦和痛苦的因,而她所有的痛苦和痛苦的因,便都成熟於我的身心之上了。這是悲心的修法。
接著,以慈心布施自己的幸福。此時的觀想方法與前面的恰好相反,即把自己以前所造的善業,出離心、菩提心等善的心念,還有所有的幸福,包括內心的快樂,都觀想為白色的氣體;再觀想,當自己呼氣時,此白色氣體就隨著空氣一起被排出體外;又觀想,當母親吸氣時,此白色的氣體就跟著空氣一起進入母親體內;然後再觀想,就像把自己的衣服脫下來給別人穿上一樣地,將自己所有的幸福和善業都送給母親。
(三)、通過詞句修自他相換
前面講了自他相換的思維和觀想方法,打坐時還要念誦相關的偈頌:
若樂安樂施眾生, 願能利樂滿虛空。
若苦承擔眾生苦, 願令苦海悉乾涸。
另一首偈頌:
願等虛空諸有情, 離苦苦因熟於我。
願我利樂善資糧, 為母眾生獲成佛。
這兩首偈頌具有非常殊勝的加持,哪怕是以造作的發心來念誦,其功德也遠遠超過了只為自利而念誦成千上萬遍本尊心咒的功德。總而言之,我們不僅要在靜坐時這樣思維、觀想、發願,而且還需要把這些修法落實到日常生活的起心動念、一言一行之中。若能這樣去做,則我們在生活中、工作中的人際關係就會因此而完全改觀。最後會變成什麼樣子呢?會不會變得沒有任何原則呢?答案是:不會。改變之後我們不僅沒有喪失原則,而且還有了更好的原則。
因為,凡夫的原則就是—我一定要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活得非常快樂,為了達到這個目的,無論給別人造成多大的傷害,我都願意去做,也就是,為了自身的利益可以不擇手段。而大乘菩薩的原則卻與此完全相反—只要能為眾生帶來任何利益,無論讓我奉獻什麼,我都心甘情願、樂此不倦。修好自他相換以後,我們就會變成一個這樣的人。
留言列表